<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结果公开>政府工作报告

        在线检阅: 搜索

        2011年9月26日赣州市代市长 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11926日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赣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带领和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战胜雨雪冰冻和特大洪涝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就。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2010年突破千亿元,财政总收入2008年突破百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09年底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财政总收入过百亿元的设区市。预计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达到3000亿元。到年底,生产总值过百亿元、财政总收入过十亿元的县(市、区)将分别达到2个。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8.9∶44.4∶36.7,二产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2006年增长2.53.42.9倍。稀土、钨两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年底有望超过50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利税有望过100亿元。章源钨业成功上市。赣州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脐橙主产区。果业、生猪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贷款增量和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周边市第一。

          (三)城乡面貌显着变化。中心城区五年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26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8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4.3万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取得实效,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城镇化率年底预计达44%。黄金机场建成运营,今年进出港人数有望突破50万人次,成为全省第二、周边市最大的机场;赣韶铁路建设和京九、赣龙铁路改造加快推进;瑞赣、石吉、鹰瑞、康大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建成、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70公里,约占全省的30%。建设农村公路16161公里,全面完成126座渡改桥任务,100%行政村实现道路硬化,立体化交通网络架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整治建设村庄1万多个,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利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6.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实现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90%。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五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983家,实际利用外资39.69亿美元,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630个。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7倍。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五)民生事业全面进步。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2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907亿元。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主要民生指标全面完成。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地级市首位。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现代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再创国家双拥模范城。顺利完成五五普法任务。人口计生、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台湾事务、扶贫开发、水文气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检验检疫、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方志档案、妇女儿童、供销、物价、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

          (六)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92%。建立了市政府常务会学法、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政策文件审查等制度。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振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勤劳智慧的赣州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司法干警,向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工作者、进城务工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令人难忘,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理念,始终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为重理念,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动摇, 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创新为魂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开放汇聚能量,不断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强大活力;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理念,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为民造福不动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二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税源结构不优,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重大项目和优势骨干企业较少;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市功能配套不完善,辐射带动力不强;四是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较大;五是少数干部群众安于现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六是政府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市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赣州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既要看到近年来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方面优势蓄势待发,为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又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国家对革命老区和中部地区支持力度加大,为赣州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还要看到资源环境要素制约趋紧、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尤其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有着热切期待,对新一届政府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有着殷切期盼。我们务必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努力在总量扩张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在坚持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坚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千方百计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动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赣州更加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在国际国内更有影响力。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主攻工业,强攻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力争未来五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做大做强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集群。抓住国家加强稀土钨等战略性资源管理和整治整合的有利机遇,瞄准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稀土和钨产业带来的广阔市场,推动资源重点向产业后端深度加工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配置,推动资金向前端研发和后端加工环节流动,推动产业由主要生产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的终端应用产品升级。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稀土陶瓷材料及应用产品、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力争五年内形成4万吨磁性材料、6000吨荧光粉、1000万台永磁电机、1万吨钨硬质合金的年生产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打造世界知名的稀土产业基地和钨产业基地。加大探矿找矿力度,增加可开发资源储备。积极引进市外资源,加快建设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强化与全国重要资源地、重点企业联合报价机制,争取国家在赣州设立稀土资源和实物储备点,提高定价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建设稀土、钨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采矿、分离、冶炼等生产能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集开采、冶炼、深加工、科研、贸易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集群。深入研究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列为国家和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强与行业领先的研发机构、制造企业合作,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整车控制系统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建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专用永磁材料产业基地、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支持关联企业自主成立新能源汽车企业联盟,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和零配件生产企业,高端低端两路并进,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力争五年内形成新能源汽车20万辆、动力电池1万兆瓦、电机3000兆瓦、电控系统40万套的年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建成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铜铝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用好用活国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市场,积极申报国家级废旧金属拆解基地,建设2个年拆解能力30万吨以上的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园区。建立废铜收购交易中心,建设铜铝钴有色金属交易平台,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终端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扶持江钨新型合金50万吨铜杆铜线深加工、逸豪实业2万吨铜箔、赣州铝业20万吨铝板材等项目建设,力争五年内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3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3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继续推动机械制造等其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认真研究、及时跟进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培育、大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未来赣州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加快赣州开发区建设步伐。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开发区重大项目和产业集聚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门槛,增加投资强度;进一步提升入园企业开工率、投产率和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入园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烟公司赣州卷烟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尽快投产,加速达产达标,重点培育稀土、钨、铜新材料,以及机械制造、食品、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力争到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税收过百亿元,成为赣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控制、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加快工业园区数字化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兴业态、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二)以特大城市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实施中心城区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倍增计划,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打造赣南城市群。

          科学规划引领。强化山、水、城、人自然和谐相处理念,高起点完成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注重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城市。优化一核二廊三圈”①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和其他县城建设,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力争到2016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30个重点小城镇,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

          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完成特大型中心城市四路三桥二互通”② 建设,形成各组团间快速通道网络。实施生态园林工程,保留自然山体,保护古树林木,开墙透绿透亮。推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蟠龙湿地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小游园、小广场。新建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二垃圾处理厂。提升路网、水电、通信、燃气等配套能力,逐步实现公交、供水、供气同城同价。尽早启动城市备用水源点建设。推行公交优先,逐步建立公交政府补贴机制,优化线网结构,建成一批公交换乘枢纽站场和公共停车场,有效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按照年吞吐量远期500万人次,近中期200万人次的规划目标,改扩建与特大城市相匹配的黄金机场。扩大支线航空试点城市效应,重点培育赣州至北京、上海、广深、南昌航线,努力突破直飞香港、台湾航线。推进火车站改造升级和新站建设,增开始发列车。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厦蓉高速赣崇段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鹰瑞梅铁路,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力争到2016年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800公里和1200公里,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西气东输、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固城市堤防,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

          繁荣城市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新建改造一批农贸市场、新兴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特色街区,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城市发展相协调、群众生活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加快综合物流园区和六大物流节点建设,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科学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科学打造精品线路;推进通天岩和瑞金红色景区创建5A级旅游区,建设着名旅游目的地。以完善的城市功能、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留住进城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集聚人气、商气、财气。

          培育城市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在城市扩容提质中彰显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水文化元素,建设三江六岸亲水公园、滨水走廊,打造山、水、城交相辉映、人、园、景相得益彰的品质城市。高位启动江南宋城核心区规划,加快实施保护性开发,整体打造成品味宋城古韵、品读客家风情、品尝赣南美食的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和影视基地。深入开发水文化资源。保护好福寿沟古城排水系统,发挥排水排涝、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再续不涝之城历史。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弘扬客家精神,倡导城市文明,塑造市民新形象。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打造卫生城市、秩序城市、畅通城市、宜居城市。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加大城管综合执法力度,倡导文明执法理念,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创建智慧城市。规范城市文化管理。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园区的理念建设农业产业园,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培育壮大以脐橙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加强赣南脐橙产业的战略性研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调优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晚熟脐橙、杂交脐橙,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果技研究、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贮藏、物流等配套产业,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深度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基本覆盖国内10万人以上城市和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营销体系。力争五年内脐橙产业产值翻番,成为品质世界最优、产业规模世界最大、产业综合竞争力世界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富民强市产业,让赣南脐橙成为赣州的亮丽名片,让橙色成为赣州的亮丽色调。培育壮大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订产业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转,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建设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高新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园、生态园。坚持外销出口与本地供应并重,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中心城区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优质供应区、消费安全区。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生产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有前景的农业龙头企业。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加固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现人水和谐。力争五年内解决228万农村居民和49.3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9万亩。每年完成10万亩标准农田建设。通过510年努力,基本建成五大水利保障体系”⑤。加强农村乡际公路和通组公路建设,实现50%以上县道达三级公路标准,80%以上乡道达四级公路标准。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解决农村电网建设水平低、供电不足、电压不稳的问题。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储潭和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优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新村、产业新村、生态新村、旅游新村、文明新村。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县、乡、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创业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四)以破解制约发展难题为关键,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必须在改革上下真功夫,在开放上见新成效,在创新上有大举措。

          深化各项改革。在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五大新机制,着力实施六大新举措,破解制约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建立五大新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服务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管理权限,加强立项、审批、环评等关键环节的服务保障。二是建立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建设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竞相发展。三是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机制,以项目为纽带,整合人才、设备等相关资源,聚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课题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四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及新型人事关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与重点产业配套的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技术工人,为加快赣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建立存量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实施六大新举措。一是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拓宽融资渠道,组建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改制农信社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地方银行,加快企业上市。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做到举债有方、负债有度、还债有源、用债有效。二是研究具体措施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建设,加速赣州现代服务业崛起。三是推进以户籍、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园区、城市转移,市外居民向赣州流动。四是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五是鼓励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让国企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业绩。六是细化赣州开发区帮扶生态环境优越县发展工业的具体举措。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不动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不停步,坚持把赣州打造成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不懈怠。紧靠省会城、面向 长珠闽、主攻港澳台,主动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作为。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发挥各类商会、学会、协会、联谊会的积极作用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及配套企业,成建制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规模。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家以上,国内500强、央企20家以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出台民营投资导向目录,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放宽市政公用设施的准入限制。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支持本土企业、草根经济做大做强。鼓励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鼓励返乡人员投资创业。努力实现人员回转、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使赣州成为民营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成为百姓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乐园。

          (五)以做大总量为重点,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积蓄充足能量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

          找准路径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各地根据自身优势,找准产业定位,找准发展路径,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现、挖掘和放大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做大特色产业,走招商兴县、产业兴县、全民创业兴县之路,走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竞相发展之路。支持中心城区周边县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入中心城区经济圈。支持矿产资源优势县发展高端矿产产业,以资源引项目,以资源兴产业,推动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支持生态环境优越县和文化资源丰富县,在保护好青山绿水、保护好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加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转变,以人力资源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传统产业优势县(市、区)做大做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轻纺、矿山机械、食品、家具等各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支持各地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使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支持各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支持各地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力。支持各地依托工业园区加速新型工业化,力争五年内有2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另有5个园区分别超300亿元,形成一县一主业和若干区域特色经济板块。 推动全市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力争到2016年,财政总收入县县过10亿元。

          创新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建立科学完善、简便易行、导向明确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财税、工业、项目建设等指标的考核,突出生态保护、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考核,激励各县(市、区)以更大积极性,集中精力抓发展、集中力量抓发展、突出重点抓发展。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定期调度机制,通过召开形势分析会、流动现场会等,及时通报情况,分析差距和问题,总结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县(市、区)之间合作共建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县与县之间打破行政界限联动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互用,合作争取重大政策,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合作开发优势资源。探索建立赣州开发区帮扶生态环境优越县的机制,鼓励生态优越县招大项目、招好项目、招产业配套项目落户赣州开发区,帮助生态环境优越县发展工业,做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

         

          优化服务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强县扩权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扩大县(市、区)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市与县(市、区)之间易行有效的对接服务机制,采用市领导挂点帮扶、市直部门点对点服务、重大问题现场办公等方式,加强项目对接、服务对接和领导与企业的对接,积极帮助县(市、区)解决交通、电力、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共同努力争取实现三通三有,即县县通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县县通管道天然气,县县有省级工业园区或特色产业基地,县县有成龙配套的电力电网,县县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年纳税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通过县域经济强劲发力,推动赣州经济腾飞。

          (六)以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为目标,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各项事业发展,让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全心全意办好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等方面的事情,让生活在赣州的人民群众更有主人感、归宿感和幸福感。

          实施八大工程,创造美好生活。力争到2016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提升到58%以上,五年累计突破1300亿元。一是实施学有所教工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办好社会需要、人民满意、充满活力的教育,支持鼓励驻市高校做优做特做强。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农村偏远学校师资不足问题。建设城镇新区教育园区,满足农村进城学生就读需求。科学调整教育网点布局,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农村学校D类危房。每个乡镇建有1所以上达标公办幼儿园,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幼儿园,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是实施业有所就工程。落实各项扶持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全民创业就业热情。新建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创业一条街和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重点发展与产业集群建设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三是实施劳有所得工程。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增长与物价水平挂钩机制,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五年翻番。四是实施住有所居工程。加快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改造棚户区、城乡危旧房、红军烈士遗属及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增加土地有效供应,坚决遏制土地闲置,制止捂盘惜售,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克服一切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初下达的三房一改任务。五是实施病有所医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成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二甲以上综合医院,每个乡镇有1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达标卫生室。六是实施困有所济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保障和抚恤补助标准逐年提高。实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完成1119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移民搬迁10万人。七是实施民有所乐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现市有四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县有三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有一站(乡镇综合文体站)、村有一室(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覆盖率显着提高;县(市、区)普遍建有两场一馆一池(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游泳池),乡镇农民健身广场覆盖率达60%以上,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切实加强城乡户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把文体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八是实施老有所养工程。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让社保阳光普照全民。为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确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0%以上。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中心、养老公寓建设。整体推进农村敬老院(光荣院)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所有乡镇都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敬老院(光荣院),让农村鳏寡孤独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创新体系,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启动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七里窑遗址保护等工作。积极筹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发展问题,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各类物资供应,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关心和支持老龄、慈善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好红十字博爱基金事业。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信教群众工作。进一步抓好外事侨务和台湾事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人防、物价、地方志、档案等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安全稳定。加快推进城乡社区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待遇。推行社区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机制,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生产、消防、交通等领域的安全监管。抓好农产品安全监管,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控制、应急救援和保障的水平。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提升信访工作科学化水平。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生态建设,创造秀美环境。保护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继续实施一大四小工程,五年完成绿化造林33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加强三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政府机关为公共机构节能做表率。确保未来五年,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控制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让赣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三、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再创新时期 第一等的工作,树立政府新形象

          实现市第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新一届政府必须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大力弘扬宝贵而独特的苏区精神,加强对新政策、新知识、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加强对前瞻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的分析,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谐共事的能力,与新兴媒体坦诚沟通互动的能力,全力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再创新时期第一等的工作,树立和提升政府新形象。

          (一)树立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政府新形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关于苏区群众工作的重要观点,也是新一届政府必须秉承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群众观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当作最大的政绩,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主动融入群众、亲近群众。不断完善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办理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成为工作的常态,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愿望集中起来、智慧凝聚起来、力量发挥出来。坚决维护群众利益。牢固树立不与民争利的理念,深化干部下基层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坚持每年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树立果敢坚毅、善抓落实的政府新形象。深入推进机关干部治庸、治懒、治散,切实转变政府机关干部作风。在改革进入攻坚期、矛盾处在凸显期的严峻考验面前,做到矛盾面前不回避,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困难面前不退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责任面前不推诿,敢作敢为,敢于承担;在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问题面前,做到沉着应对,主动靠前。把所有心思用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上,把所有智慧用在谋划项目、推动落实上。做到沉下身子抓落实。对市委决定的事不折不扣抓落实,政府集体研究的事分工合作抓落实,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满腔热情抓落实,服务企业的事快办快结抓落实,认真做好每件事,认真干好每一天。减少文山会海,减少迎来送往,减少繁文缛节。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切实把更多精力放在一线掌握情况上、一线解决问题上、一线干成事业上。提升效能抓落实。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打造服务零缺陷政府。适应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媒体运用的新特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上办事功能,推行网络问政,努力打造“24小时在线政府。完善机制抓落实。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反应机制、企业发展帮扶机制、热点难题分级会诊机制、公众评议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服务发展不遗余力,服务企业给心给力,服务群众尽心尽力。

          (三)树立和谐团结、清正廉洁的政府新形象。以宽容之心对待同志。倍加珍惜和维护班子团结,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高尚的人格增进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做到高看组织、敬重同事、善待下属,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分享别人的成功,切实提高政府一班人和谐共事的能力。以坦诚之心对待监督。自觉把监督视为事业顺利推进、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依法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让政府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守住廉洁底线。坚持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规定,加强廉能风险防控,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各位代表!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勇立潮头的昂扬锐气、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共同谱写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①“一核二廊三圈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上犹。两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和分别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节点的半小时城市圈

          ②“四路三桥二互通四路即赣西大道、机场快速通道、105国道和323国道改线工程。三桥即客家大桥、沙石大桥、武陵大桥。二互通即赣南大道(赣县段)至厦蓉高速互通、绕城高速至南康天马山大道互通。

          ③六大物流节点:赣州空港物流中心,南康市物流配送中心,赣州水西货运码头物流中心,章贡区沙河工业园物流中心,赣县红金物流中心,赣州开发区黄金物流配送中心。

          ④智慧城市: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民生核心需求等关注点,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营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城市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存储,构建智能化的城市IT基础架构,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交换共享、协同的关联应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应用服务提供更人性化、更便捷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

          ⑤“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即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民生水利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科学发展制度体系。

          ⑥D类危房: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