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5日在赣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赣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部署,积极进取,苦干实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趋好、好中趋快”的良好态势,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赣州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的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力以赴促振兴。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赣州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系统描绘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路线图”。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比肩齐重,赣州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提升,开启了发展新纪元。《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14个部委出台了实施意见或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摆在“南有中央苏区、北有鄱阳湖区”的重要位置,召开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动员大会,出台了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迅速抓好《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出台了具体贯彻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了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194项行动计划、27项试点和示范等相关工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实现路径更加明晰,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资金加速落地,投资环境、产业结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态势强劲。
过去的一年,是赣州经济发展迎难而上、逆势上扬的一年。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形势,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前移。预计生产总值1500亿元,增长10.9%;实现财政总收入230.82亿元,增长28%;公共财政收入①141.3亿元,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82亿元,增长32%,增幅位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152个市属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投资近600亿元,增长24.7%,项目个数、完成投资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市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8个,赣州开发区、章贡区首次过20亿元,赣县、龙南、瑞金、于都、信丰首次过10亿元。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预计粮食产量280万吨,实现“九连丰”。生猪出栏593万头,增长7.81%。中心城区新建100亩以上商品蔬菜供应基地32个,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62.3万亩。新造高产油茶林10.17万亩,实施油茶林低改10.2万亩。建设花卉苗木基地12.4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32.9万亩。脐橙种植面积扩大到178万亩。第四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成果丰硕,赣南脐橙价格提高、品牌提升、丰产丰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5家,新增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75个,新增40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8个,新增6个,赣县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田水利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及中小河流治理加快推进。国土管理水平提升。防汛、防火成效明显。
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5亿元,增长14.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增长15%。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8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485户,利税超千万元企业335户,其中超亿元企业30户。5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28个项目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创建省级产业基地11个。赣州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城市。稀土、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0亿元,增长20%。全市工业园区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0亿元,增长14%。
开放型经济健康发展。在香港、厦门等地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在18个重点城市开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引进华润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神华集团、中海集团等世界500强和央企。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24亿美元,增长10.32%;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377.3亿元,增长22.92%;实现进出口总额32.89亿美元,增长12.55%,其中出口总额28.39亿美元,增长12.56%。
服务业发展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建设成效显着。赣州农村商业银行、民生银行赣州分行开业,新增小额贷款公司7家。预计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00亿元,增长18.9%;各项贷款余额1291亿元,增长24.7%,贷款余额首次超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规模以上物流企业达54家。投资100亿元的赣州综合商贸物流园开工建设。赣州黄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接待游客2212万人次,增长25.3%;旅游收入181亿元,增长33.4%。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亿元,增长14.5%。
过去的一年,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的一年。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赣州至崇义和龙南至杨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1000公里,占全省近1/4。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改造国省道314.4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697公里。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和赣韶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昌吉赣客专、鹰瑞梅铁路、黄金机场改扩建、赣州港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赣州南500千伏等8个输变电工程、三和跃州水电站建成投运。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预计全市城镇化率41%,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8万,增加5.5万;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新增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完成东出入口、南出入口改造,北出入口改造、黄金大桥、武陵大桥、沙石大桥、客家大桥等工程快速推进,章江新区近40公里路网工程基本完工,打通老城区断头路8条。文清路、厚德路商业街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郁孤台周边历史街区整治修缮工程进展顺利。“治脏、治乱、治堵”工作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出租车市场得到规范,新投放出租车和大容量公交车各100辆。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以及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其它县城扩容提质力度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以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过去的一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显着成效的一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7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增长13%。全市财政支出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总量居各设区市之首,增长29.5%,比全省高10.6个百分点;其中民生类支出227.3亿元,增长34%。整合资金200多亿元办好100件民生实事。10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全面推进,进展顺利。解决99.3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8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万人。提高“两红”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给3.69万烈士子女发放定期生活补助,高龄老人补贴提标扩面,为“两癌”②妇女免费实施手术,为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扎实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建设4.75万套,基本建成6.35万套。1119个省级扶持贫困村2491个扶贫项目全面完成,300个市级扶持贫困村366个项目全部开工。
生态环境保护优良。完成造林71.77万亩,占省计划任务的163.2%。持续开展稀土矿山开采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废弃稀土矿山复绿2.17万亩。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扎实开展。14个工业园区列入省级生态园区试点。主要河流国、省、市断面水质达标率在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赣州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深化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③和虚拟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形势研判交办、领导干部接访包案、信访积案化解等活动,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妥善处置大广高速在建隧道塌方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公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取得新成效。专利授权量增长50.1%。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赣州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认定为“中国(赣州)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落实教育公平惠民政策,134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73.45万名学生。去年高招录取中,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我市扩招30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江西理工大学扩招95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面向赣州贫困地区定向专项录取328人,占全省定向专项录取总数的69.79%。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新进展。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功申报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赣南围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国家预备名单。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着,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村卫生室。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十四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7.5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活动取得新成效。编制、人事、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涉台事务、方志、档案、保密、统计、审计、供销、工商、质监、气象、司法行政、检验检疫、新闻出版、机关事务、防震减灾、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过去的一年,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一年。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明显。基本完成各级行政服务中心“两集中、两到位”④改革,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分阶段“并联审批”机制。精简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8项,精简率44.86%。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520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推进网上审批、公共资源网上交易、“阳光医药”和“阳光财政”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强化公务用车管理,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实行廉能风险分类管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切关怀、高度重视,得益于以文清同志为班长的市委智慧果敢、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和市政协有效监督、全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优,产业支撑力不强;城镇化步伐不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短缺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差距较大,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低;部门单位优质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我们将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直面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企盼,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关键一年,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面加快推进之年。尽管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重视跟踪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更要坚定信心,看到有利条件。特别是随着《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赣州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集中释放,项目投资的带动效应强势迸发,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快速扩张,产业集聚的裂变效应大幅提升。只要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往无前攻难关,就一定能走出有赣州特色的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路子。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总体部署,围绕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信息化为引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大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8年分步走的奋斗目标是:一年一变样。农村危旧土坯房基本改造到位,农村饮水安全、校舍危房改造、农村用电改造基本完成;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黄金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力争开工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有实质性进展。三年大变样。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600亿元,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三年翻番”,突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取得较大突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0%以上。五年上台阶。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五年翻番”,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600亿元,人均水平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显着提升。八年大跨越。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实现三个“翻两番”,力争分别突破7000亿元、6000亿元、1000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接近或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3年,我们要为未来8年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新增城镇就业10.85万人;确保完成省下达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市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有效投入,积蓄振兴发展后劲
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入,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
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抓紧实施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推进194项行动计划,争取《若干意见》确定的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或进入省属重点工程调度。今年初步计划安排市属重点工程项目189个,总投资超2900亿元,年计划投资超800亿元。抓紧编制并实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进一步打通融入珠三角、厦漳泉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外部快速通道,完善市域全覆盖快捷路网。争取开工建设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和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增设航空口岸,建成赣韶铁路。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寻乌至全南、兴国(宁都)至赣县、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道500公里。做好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鹰瑞梅铁路、大广高速公路赣州繁忙段扩容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开工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华能瑞金电厂扩建、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电线路、神华集团4×100万千瓦发电项目和1000万吨煤炭储备周转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指导目录和投资重点,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三农”和民生事业等领域投资。今年市本级预算安排产业发展资金4.28亿元,比上年增加2.14亿元,增长99.8%。其中:科技发展资金1亿元,比上年增加7280万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资金1亿元,比上年增加8450万元;新增服务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安排支持“三农”资金4.57亿元,比上年增加2.29亿元,增长1倍。其中:新增示范镇建设资金1.8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27亿元,比上年增加1.07亿元。安排民生专项资金10.35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增长55.64%。其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配套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34亿元;新增小公厕、小游园建设资金3500万元。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引导和撬动民间投资。鼓励信托、担保、资产管理、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股权投资类企业、融资租赁企业进行创新投融资,引导保险资金参与支柱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强力主攻工业,挺起振兴发展脊梁
推动工业经济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使赣南苏区经济大厦建立在稳固的工业基础之上。
壮大优势产业。围绕建设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抓紧修编工业产业发展规划。依法开展稀土专项整治,坚决打击非法开采行为。深入推进稀土行业整合,以赣州稀土集团公司为主体,打造中国南方稀土大型企业集团。推进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建设,打造赣州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快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中心。大力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稀土、钨特种材料产业。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探索异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等30个特色产业园(基地)规划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培育壮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企业,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统筹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行业管理、市场营销、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各个环节的广泛运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实体经济。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健全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融资成本。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立项、用地、环评、融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推动优强企业快速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全民创业、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振兴发展承载力
把加速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加快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编制实施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启动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行政区划调整,高标准规划建设章康新区。继续推进“四桥九路一公园”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西大道等路网建设,推进中心城区道路成环成网。完成郁孤台周边历史街区整治修缮,实施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防洪排涝减灾、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成一批公交换乘枢纽站场和公共停车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继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规范出租车市场,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出行环境。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建设。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启动赣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对城乡基础设施、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联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土地空间布局和使用、居民住房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分级规划,分层级编制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加快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完善提升县城功能,推动产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的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扶持每个县(市、区)抓好一个中心示范镇建设,引导示范镇成为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功能配套、生态优美、适合人居的中心镇。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加快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国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和总部经济区。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州设立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探索设立地方法人保险、信托、金融租赁、期货机构,支持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融资总量。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加快综合商贸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陆路口岸作业区等枢纽和节点建设,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骨干框架。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着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建设一批辐射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批发市场、品牌超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四)加快农业现代化,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积极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生猪、蔬菜、茶叶、水产品、白莲、家禽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落实脐橙“西果东送”⑤政策,加强脐橙品种选育改良和病虫害防治,推进标准化和有机果园建设,加快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赣南脐橙批发市场建设,打造世界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土地开发项目及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推进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造一批和谐秀美乡村。
建设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编制赣州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规划,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扶持农业主导产业;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建设农产品基地及批发市场,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加快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移民搬迁步伐,完成2.2万人易地搬迁及上犹江水库“水上漂”农户搬迁安置任务。抓好全市1119个省级、300个市级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
(五)加强生态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持续力
把生态建设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低碳农业、林下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争取将东江源、赣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探索实施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进碳汇交易中心建设,抓好全国低碳城市试点,争取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抓好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快赣南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建设。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大废弃稀土矿山等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依法关停生产工艺落后、治理不达标的污染企业。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机动车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排气超标车辆更新淘汰。
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编制实施中国南方(赣州)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强森林管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公益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争取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试点。实施崩岗侵蚀防治工程,加大水土流失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好水源。把赣州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振兴发展活力
勇于改革创新,更加开明开放,让改革成为赣州发展的最大红利,让开放成为苏区振兴的最强引擎。
加快先行先试。抓紧实施《若干意见》明确的27项试点和示范,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加快申报较大的市。推进赣州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示范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金融改革试验,发展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开展商业保理机构、民间资本管理机构试点,以及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涉农保险、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试点。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创新,探索组建动产抵押融资监理机构,开展跨行业、跨市场综合金融服务。做大做强城投集团、稀土集团、发展投资集团、国有资产投资集团等国有骨干企业,着力打造资产超千亿元的投融资平台。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试点。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经济林产权流通。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密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重要经济区协作互动,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交流。办好第五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等特色节会。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商务成本,推动《若干意见》政策优势转化成招商优势、发展优势。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产业招商,积极探索代理招商、合作招商、以商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提升招商项目体量、质量、总量。推动省级出口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能减就减,能放都放”的原则,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兴乡强镇试点改革,引导更多发展要素向县域倾斜,不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县(市、区)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引导各县(市、区)深挖潜力、扬优成势,差异竞争、强势进位。落实国家部委对口支援、央企对口帮扶政策,推动各县(市、区)与国家部委和央企无缝对接。培育发展乡镇经济,打造一批经济强镇。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示范区建设,打造南部增长板块。
(七)加强民生保障,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推进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为重点的民生工程。继续实施民生工程百件实事。重点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三年计划”,完善政策支持,科学规划选址,控制建筑成本,确保建设质量,力争完成30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实施124.8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升级,新建农村公路1600公里,改造危桥160座,优先建设人口集中自然村和土坯房改造集中点道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22万套(含廉租房7712套),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37万套。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权属等入股,投资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加快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新增各类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以上。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机制。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扩大抚恤补助范围。加强儿童福利、救助管理、社会养老、减灾救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个县建成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和一所公办幼儿园,启动每个乡镇一所敬老院和公办幼儿园建设。
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积极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统筹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起点建设职教园区。推动江西理工大学开展省部共建、赣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赣南师范大学,支持驻市高校加快发展。推动赣南教育学院改制升格为瑞金学院、赣州卫校升格为赣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建设瑞金干部学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大革命旧居旧址保护修缮力度,推进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中央苏区振兴纪念园等项目建设。抓紧十四届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水平。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人口大县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人防(民防)工作质量和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按照市委深化“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要求,落实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引导“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完善信息预警和就地化解机制。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抓好应急队伍、应急预案、应急装备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强化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争创振兴发展一等工作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府,切实肩负起振兴发展的使命和重任。
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实提高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困难面前不退缩、问题面前不推诿、矛盾面前不回避,抓紧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确保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减少和规范政府会议、文件、公务接待以及各类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改进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路线,扑下身子了解民情,贴近百姓体察疾苦,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深化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加强绩效管理、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着力建设高效政府。
严格依法行政。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评估。继续深化网上审批、公共资源网上交易、电子监察工作,抓好政府网站建设,健全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持清正廉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运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财政资金使用、重大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资源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切实把廉政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着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伟业,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奋勇拼搏,不断开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①公共财政收入:财政部从2012年起要求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1年以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
②“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
③“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
④“两集中,两到位”: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人员逐步集中到专设的行政审批处(科、股),行政审批处(科、股)再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部门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政服务中心或专业办事大厅要落实到位,部门单位对窗口工作人员行政审批权要授权到位。
⑤“西果东送”:是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继“南菜北运”之后,为缓解西部地区水果等大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而组织实施的现代综合流通工程,目前只在新疆和赣州试点。
相关文章